【我不怕了】
小魚哥哥從小在不同階段,都有他害怕的事物。
害怕長條狀的絲、怕掃地機器人、怕沙、怕草地、怕氣球、怕路上的葉子、怕飄動的塑膠袋、怕洗衣機的聲音、怕裝潢的聲音、怕line的訊息聲(所以OT宅媽現在的手機基本上都是靜音)、怕陌生環境、怕人多、怕某種特殊的植物、怕水、怕高……。
而身為照顧者的我們,同樣歷經了,覺得可愛、覺得莫名奇妙、努力找原因、努力耐心引導、覺得無奈、生氣,最後坦然接受,學著耐心等待、當孩子的安全感後盾。
身為職能治療師的自己,了解每個孩子對於不同感覺的閥值不同。嘗試運用學到的感覺統合理論與方法、再加上認知行為改變技術,努力讓自己保持耐心有理性,陪伴孩子。
但不可否認,我也曾懷疑自己是否這樣會讓孩子依賴,造成他更無法勇敢面對;我也曾自責是否自己曾經太過逼迫孩子接受刺激,導致他更退縮。這真的是天下父母共同有的矛盾,但正因為我們愛孩子,才會有如此不確定感。
其實,孩子的大腦是慢慢發展、逐漸成熟穩定。孩子突然間會技能解鎖,就不再害怕曾經讓他尖叫跳腳的事物了。
今天,跟哥哥在草地上散步,草地上佈滿他曾經很害怕的植物,OT宅媽刻意忽略不特別提醒。
小魚哥哥走一走,看著地上的植物,一派輕鬆的說:麻麻,我以前很怕這個耶!
OT宅媽進一步問:那你記得以前為什麼會怕嗎?
小魚哥哥:忘了~😝。隨後笑著跑開。
是啊!孩子又長大了!😊
現在,輪到小魚妹妹進入“驚驚人時期”,怕鳥叫、怕聲音、怕小鳥……。但,現在的我,更能坦然面對,抱著她找聲音來源、陪她觀察一下、給予機會接觸但不勉強。
適時引導、耐心等待、當孩子的安全感後盾。
#你家也有驚驚人嗎
#敏感孩子需要更多耐心陪伴
#照顧者也需要適時放鬆